1953年初,王焕光、王竹林等同志受地质部委派,到河北省宣化市筹建宣化地质学校。3月17日,宣化地质学校建校筹备委员会班子成立,王竹林任建校筹备委员会办事处主任,王焕光、张辉绪任副主任,下设房屋建筑检查组(张鸣皋任组长,张宝银、梁永斌任副组长)与设置购买组(许砚田任组长,牛苏民任副组长)。3月18日,地质部(总字第4号文)电告华北地质局,决定宣化地质学校的筹备工作由华北地质局领导,并确定建筑面积共计22500平方米,标志着宣化地质学校各项建校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1953年5月,地质部(总字59号文),批准宣化地质学校的建筑面积为21248.4平方米,经费22500亿元(旧币)。随后,建校筹委会立即开展宣化地质学校选址工作,最终在宣化市皇城桥北征地323.24亩作为新校址,准备开工建设。1953年7月,宣化地质学校基建工程正式开工,由宣化建筑工程局负责整体设计,宣化市建筑公司负责具体施工。开工后,地质部高度重视学校建校工作,于1953年11月、1954年1月、1954年11月三次下达通知,先后增加学校建筑面积共计10500平方米,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1953年6月22日,地质部对当年招生规模、编制设置及生师比等做出明确要求:①宣化地质学校1953年招生650人,学制3年,其中,矿产地质勘查200人、钻探450人(图1-3);②编制数108人,其中校长1人,秘书1人;图书馆主任1人,干事1人;教务处主任1人,副主任1人,教员39人,组长3人,职员10人;总务处主任1人,组长4人,干事9人,医务人员6人,服务员13人,炊事员15人,科主任2人;③教职工与学生1∶6,教员与学生1∶15,服务员与学生1∶50,炊事员与学生1∶44。
1953年8月11日,地质部任命王竹林为宣化地质学校副校长,暂代校长职务。9月19日,地质部通知宣化地质学校1953年不再招生,原招生名额分给长春地质学校、南京地质学校、西安地质学校。1954年7月16日,地质部下达宣化地质学校1954年招生计划,矿产地质勘探专业840人,水文地质专业160人。1954年8月24日,学校正式启用“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方章。8月26日,宣化地质学校隆重举行第一届新生开学典礼,会上由代校长王竹林作报告。8月29日,学校召开第一次校务委员会会议,由代校长王竹林主持,教师和各行政单位负责人及地质部教育司工作组共58人参加了会议,会上通过了“第一学期的工作任务”“校务会议工作计划草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草案”“学生课外活动计划草案”等。至此,学校各项办学条件初具规模,教育教学活动正式开展。
学校建立之初,四周一片旷野,办学条件有限,甚至在1954年学校正式开学后,教学楼与宿舍楼也只盖好了一部分,老师们住宿与办公同屋,建校与教学并举。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广大师生毫无怨言,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建设当中,以极大的热情不断充实与完善各项教学设施。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杜汝霖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当时学校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以艰苦为荣的创业精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来到学校就是学校的主人,这个新型学校不是靠别人,而是靠我们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它建设起来的。经常一到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论领导、老师职工、学生都自觉到工地和操场,参加建校劳动,操场上树立着醒目的“抗大”教育方针的三句话和八个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牌,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劳动景象。
当时全校上下以主人翁的姿态边建校边教学,夜以继日,苦中作乐,正是靠着这股子精气神,靠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个朝气蓬勃的崭新的宣化地质学校在美丽的塞外古城建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