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培光教授应邀为我校教师作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02   来源:教学发展中心   作者:   编辑:王文茜

11月2日下午,教学发展中心和数理教学部联合邀请河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培光教授,在一号教学楼9楼报告厅为我校教师作题为《关于教师发展的若干思考》的专题报告。数理教学部主任曹南斌、书记王春恋、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付天军、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林、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倩、数理教学部教师、我校近两年新入职教师及教学发展中心全体教职工12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由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倩主持。

39d60bc6e96522529ff6e59e235814d

王培光教授首先从如何尽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谈起,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从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怎样上好一门课、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逐步展开,与各位老师分享了他对我国新时代大学教育及教师发展的深入思考与认识。

81aea7dc1c802b85fe8b68757b3d51b

王教授通过识读大学,让各位老师对大学教育的本质、责任、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强调纵使大学功能历经万般演变,但培养人才的根本使命始终未变。高等教育面临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产业大变革,同时又恰逢新时代发展大局,高校只有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才能够屹立不倒。王教授结合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培养一流的人才,实施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健全管理制度是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必须关注学生的素养、境界和视野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深层次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同时指出未来中国大学发展要全面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着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并赢得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力”,这样才能长久屹立不倒。

王教授围绕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关系,详细阐述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有品德修养,要有扎实学识,要有理想气质和境界情怀,不断学习,夯实自身实力,扩展眼界,提高多方面素质,多讲课程,要始终与时代同向同行,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科学人文相融合的多学科知识面和广阔的学科视野,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对于“怎样上好一门课”这一课题,王教授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大学教育最核心的就是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作为一名好的教师,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对于怎样上好一门课程,王教授与各位老师分享了“致广大而尽精微”、“澄其源而清其流”、“统于一而应于万”三个观点,指出老师应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最终达到“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道”的三重教学境界。

王教授为在场的老师详细分析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指出教学与科研不是彼此独立的,从科研到教学,再从教学到科研,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教师的提高,不光要靠听课进修,还要靠做科研工作,要多听学术报告,多看学术论文,通过学习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边学边研究边进步,不能只做简单的“教书匠”。王教授用三句诗词完美诠释了做学问追求的三种境界: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将做学问过程中从惆怅、迷茫到焦虑、煎熬,最后顿悟、豁然开朗的过程描述得淋漓尽致。鼓励大家要艰苦奋斗,努力进取,在长期的积累中沉淀方向、树立目标,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耐得住寂寞、孜孜以求,最后在刻苦的钻研中产生顿悟和灵感,收获功到自然成的欢心与喜悦。

3aaf80d3e0285767ba1d5bee91e888a

报告的最后,王教授用木匠与老板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勉励大家,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人生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播种者,态度决定一切,今天你盖房子的态度,决定你将来住什么样的房子。希望大家能够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盖出那栋没有遗憾的“大房子”。王教授的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言生动,参会教师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