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弘扬传统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记校团委“智联”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8-07-18   来源:校团委   作者:牟晓悦 金嘉宝   编辑:王苏欣

7月4日至7月7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带经济,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校团委“智联小分队”小分队在团委书记蔡建英的指导和团委老师石金利的带领下赴邯郸市磁县进行了以《基于邯郸面羊孝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为课题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邯郸磁县“送面羊”这一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探究将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调研伊始,智联小分队走访了磁县政府县志办,通过查阅当地县志,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了“面羊”在该县的民俗文化及其发展现状。据县志记载:民间有“初一羊,寿命长。新羊见旧羊,连年有余粮”之说,其意为外甥祈福,平安吉祥。通过翻阅县志,小分队成员对面羊这一民俗文化的寓意有了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随后,小分队成员采访了磁县当地民俗专家、县志中“面羊”民俗撰写人刘天祥老师与临漳县县志撰写人黄浩老师,聆听刘天祥阐述面羊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现有形式的观点与想法。黄浩为小分队详述建国后“面羊”风俗的坎坷经历和文革时期遭受冲击与改革开放时期送羊的历史发展。通过了解“舅舅送羊教育外甥孝顺”、“沉香劈山救母”、“赵匡胤偷果”等有趣的民间故事,小分队成员对“面羊”民俗所代表的孝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为了进一步了解“面羊”的发展现状,小分队成员深入到南郭村、东固义村、南城乡,通过发放问卷、走访等方式,了解面羊的制作方式、传承形式及对“面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调研得知,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忙碌于工作,有些村庄逐步失去了“送面羊”原有的寓意,仪式感逐渐减弱,但大部分村民依然保留农历六月初到七月“送面羊“的习俗。最后,小分队成员参观了当地制作面羊的馒头坊,体验了制作面羊的过程。

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对“面羊”这一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认识了面羊文化的历史脉络及发展现状。“理论+实践”的模式,促进了成员们的实践能力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小分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将自我的成长成才融入社会发展,为服务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智联小分队在磁县采访文化产业相关的专家

智联小分队成员在当地居民家一起制作面羊

智联小分队在南郭村采访会制作面羊的老一辈人

智联小分队调研南郭村

图片:由校团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