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校庆】中国地质科学院张浩、韩建光副研究员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3-10-23   来源:地球科学学院   作者:   编辑:王文茜

2023年10月23日,在建校70周年华诞之际,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张浩、韩建光副研究员,在主楼606会议室举行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会。此次报告会主要围绕主动源地震成像与被动源微地震监测研究进展以及多波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研究展开。

首先,韩建光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多波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研究》的报告。介绍了一种有效的多波高斯束偏移成像的方法。在仿射坐标系下将原始的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纵横波叠前保幅分离,获取真正的纯PP波和PS波地震记录,消除偏移过程中不同波型的相互串扰。针对不同的波型记录,给出了适用的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原理,利用高斯束构造格林函数避免了计算地下复杂介质地震波场时存在的多值走时问题。通过局部倾斜叠加将束中心点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地震记录分解为不同出射方向的局部平面波进行波场延拓成像,不仅提高了偏移的计算效率,而且使高斯束偏移方法具有很好的方向性。通过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试算分析,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准确有效的多分量叠前深度偏移算法。

图1. 韩建光副研究员作报告

张浩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主动源地震成像与被动源微地震监测研究进展》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在勘探地震学中应用深度学习方法开展的一系列探索工作。报告的前半部分将介绍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在海洋地震数据处理参数建模中的应用,后半部分则将介绍被动源微地震监测在中国首个先导性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实验开发项目——共和干热岩项目中的应用。张浩副研究员评价了干热岩压裂热储改造的效果,并获得了EGS热储改造储层破裂规律的新认识。

图2. 张浩副研究员作报告

两位专家的报告内容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际,与会师生们收益匪浅。本次学术报告不仅增进了学术交流,还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在报告结束后,张浩和韩建光副研究员还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他们富有启发性的回答和详尽的解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这次学术报告会是河北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的学术活动,旨在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河北地质大学的学术发展。

报告人简介:

张浩,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地物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6年在CGG地球物理公司(新加坡)从事地震勘探工业应用研究;2016年至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至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现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主动源地震数据高分辨率处理,复杂条件下地震时间域与深度域偏移成像,人工智能辅助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与反演,被动源微地震高精度定位与储层改造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担任《Geophysics》,《IEEE GRSL》,《Petroleum Science》等地球物理学术期刊审稿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Petroleum Science》杂志青年编委。

韩建光,中国地质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波深度域偏移成像以及深部探测方法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项;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横向项目8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中国地质调查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国际SCI论文26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项。获得“2022年度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第十三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第十八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分别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贡献奖”、“科技成果转化先进个人”和“年度荣誉奖”等奖项。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China Geology》和《西北地质》期刊青年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