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地质大学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南王安澜"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石家庄地铁 4 号线南王换乘站施工现场,开启了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社会温度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这支由戎密仁、谭圆圆两位专业教师带队,7 名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组成的年轻团队,聚焦深大基坑施工安全与民生保障问题,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

科技赋能:守护城市地下"生命线"
深基坑施工堪称地铁建设中的"高危地带",其安全性一头连着工程质量,一头系着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南王站施工现场,团队成员手持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专业设备,对支护结构稳定性、邻近建筑沉降等关键指标展开精准测量。经过细致的数据比对分析,他们敏锐地发现基坑西北侧存在局部微变形现象。
情况紧急,团队成员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向施工方提出"加强支撑轴力监测频率"和"增设倾斜监测点"的优化建议。施工方高度重视,迅速采纳并实施,成功为基坑安全加上一道"保险锁"。

不仅如此,团队还大胆创新,提出"物联网 + AI"智能监测方案。该方案通过在现有设备上加装微型智能传感器,实现数据采集的升级换代,同时引入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智能研判。这种"轻改造、重实效"的创新模式,既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又大幅提升了安全预警能力,为智慧工地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
民生为本:破解城市建设"幸福难题"
城市建设,既要追求速度,更要传递温度。"南王安澜"团队深知这一点,他们围绕施工对周边民生的影响展开专项调研。在早高峰时段,团队成员对车流量进行统计,发现施工围挡导致辅路拥堵指数明显上升。他们迅速与交管部门联动,共同提出"优化临时车道划分"和"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的解决方案,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夜间施工噪音问题,团队设置多个监测点,连续 72 小时记录分贝值,并结合 129 份有效问卷数据,深入了解居民诉求。随后,他们积极推动施工单位调整作业时段、加装声屏障,为居民营造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居住环境。"学生们的调研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了困扰!"社区居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众多群众的心声。

青春答卷:在实践中书写成长华章
"深基坑不仅是工程难题,更是民生考题。测量仪上的每毫米偏差,都可能牵动百姓生活。"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专业学习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他们精心完成的《石家庄地铁 4 号线南王站深基坑施工安全与民生保障评估报告》,不仅为施工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更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生动范例。
河北地质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是学校"红耀双地"党建工程的具体体现,实现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的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