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精神,7月21日至25日,学校“山水石榴”社会实践团奔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冀疆携手共推普”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往年“山水石榴”实践活动经验,由学生工作处作为实践团指导单位,在校内各学院选拔7名师生共同组建了2025年“山水石榴”社会实践团,实践团成员由来自河北、新疆两地4个民族的7名师生组成,我校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哈木拉提・阿里木江担任指导老师。
红色足迹映初心:探寻民族团结的历史根基
在喀什市期间,“山水石榴”社会实践团开展了“红色足迹映初心”主题教育活动,先后前往喀什市盘橐城遗址公园、喀什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百年喀什纪念馆、喀什地区博物馆等地,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学习。
走进盘橐城遗址公园,其展区涵盖班超纪念馆区、班超雕塑区以及盘橐城遗址文化展示区三部分。班超纪念馆内,一件件斑驳的甲胄、一幅幅戍边图卷,把成员们带回两千年前“投笔从戎”的峥嵘岁月;登临古城墙遗址远眺,昆仑山的轮廓在骄阳下清晰可辨,仿佛仍在诉说华夏一统的亘古信念。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各民族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才奠定了今日中华民族团结的坚实根基。

喀什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序厅巨幅“石榴籽”艺术装置灯光璀璨,象征56个民族紧紧相拥。沿着“共同开拓——共同缔造——共同发展——共同圆梦”四大板块,成员们借助全息影像、互动滑轨屏等现代技术,直观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恢宏史诗。在“库尔班大叔进北京”沉浸式场景前,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每一次触摸历史,都像触摸到滚烫的脉搏,提醒我们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百年喀什纪念馆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详细记录了喀什近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展馆以“喀什百年·沧桑巨变”为主线,通过老照片、沙盘和复原街景,将1920年代斑驳的喀什老城与现代新城并置呈现。成员们在“人民领袖爱人民”展区驻足良久,一幅幅习近平总书记与喀什群众在一起的照片,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从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到教育医疗的全面进步,成员们感受到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走出展馆,实践团成员在留言簿上写下:“今日喀什的华灯璀璨,是党带领各族群众共同绘就的团结画卷。”

在喀什地区博物馆,青铜时代的铜斧、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唐代的彩绘木俑、清代的艾德莱斯绸……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喀什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千年记忆。在“丝路梵音”数字沉浸厅,360度环幕影片还原了古代于阗乐舞与中原编钟同台共鸣的盛景,令在实践团成员无不为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绵延不断而自豪。

教育援疆暖边疆:续写总书记的嘱托新篇
7月22日实践团走进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学校门口巨幅的照片深深吸引了成员的目光,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校园,与各族师生亲切交流合影,并嘱咐学校教师:“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

走进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内,焕然一新的校园也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参观过程中,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校长帕提古丽,带领实践团成员重走总书记视察校园的路径,并详细介绍总书记在视察过程中的重要指示。走进教学楼内,帕提古丽校长介绍到,在教育援疆的政策支持下,学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里的孩子们也能通过智能教室与内地学生共上一门课,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完善的体育设施、每年一次的研学教育活动,让远在祖国西部的孩子们也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此外,随着援疆支教工作的持续推进,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深教师走进校园,基础教育教学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十一年来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各族师生,不忘总书记嘱托,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推进地方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努力奋斗。
成员们详细了解了学校在十一年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从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到师资力量的显著提升,一批批优秀教师扎根于此,为孩子们传授知识;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学校的每一个进步都彰显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成员们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实践团成员也表示,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教育,茁壮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社区推普润民心:语言铺就民族团结之路
7月23日,实践团成员走进喀什市浩罕乡同心苑社区实地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分别与社区干部、当地群众、中小学生进行访谈交流。
在喀什市浩罕乡同心苑社区,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王韵智及社区干部亲切接待并与实践团进行了交流座谈。王书记介绍,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稳定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任务,这也得益于自治区近几年来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教育工作。结合不同年龄阶段人员开展“推普”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也为社区群众技能和收入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为社区捐赠儿童科普书籍等,为社区中小学生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学习资料。

成员们与社区工作人员、驻社区干部、青壮年留守妇女及老人等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访谈,全面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区中的普及现状和需求。重点关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体的语言使用情况及学习困难,为后续针对性开展“推普”工作收集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同时,与社区中小学生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以喀什历史为切入点,共同交流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此外实践团成员通过“推普”小课堂互动,共同提升同学们的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主题宣讲、“故事里的中国”、猜字谜、绕口令比拼、经典诗词朗诵、知识问答等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在互动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还为孩子们送上了学习文具等纪念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此次“山水石榴”暑期社会实践团延续了“冀疆”学生联手组队的模式,从前期的精心筹备,包括调研方向确定、形式内容策划、分工协作安排、联系联络沟通、物资采买准备、海报制作设计、问卷设计完善等诸多环节,均由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完成。团队内部各民族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形成了共同的目标、使命、理念和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冀疆”两地青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喀什市、疏附县团委和社区的大力支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交流、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实践团与当地干部群众及志愿者进行了充分沟通。共开展相关座谈、电话访谈等交流活动4场;开展“推普”小课堂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2场,广泛覆盖社区中小学生;完成问卷调查104份,为深入了解当地情况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捐赠科普书籍14套、发放文具礼包60份,切实为当地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结合前期调研和实地走访情况,实践团还成立了“推普”视频“1对1”交流志愿队,与当地中小学生开展常态化视频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和环境。返校后,实践团将动员更多校内志愿者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持续为当地“推普”工作助力。后期,实践团将根据调研情况认真完成调研报告和相关材料,并利用实践过程中的图像及视频材料,制作主题宣传视频,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
河北地质大学持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积极与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对接交流,努力构建常态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体系。把燕赵大地的红色历史文化带到民族地区,同时将民族地区特色的红色精神带回河北、带回学校。引导广大河地大青年积极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充分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