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9日,石家庄(正定)国际会展中心迎来了一场彰显数字中国建设成果的综合性国际盛会——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这场汇聚全球目光的科技盛事中,来自河北地质大学的50名志愿者以专业素养和青春朝气,成为这场数字经济浪潮中一道亮丽风景。他们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志愿精神在数博会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备战:专业训练铸就服务底气
为确保志愿服务工作专业、高效,校团委组织开展了系统的岗前培训,涵盖政治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理念认知、志愿服务沟通技巧、志愿服务礼仪规范等。系列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团队凝聚力与使命感的深度激发。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淬炼,志愿者们完成了从校园学子到专业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后续高标准的志愿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起航:晨光微露,整装出发
10月17日至19日,每一天的志愿服务都始于星月未落的清晨。寒意渐浓,50名志愿者迎着晨风和低温准时集结。为保障同学们以饱满状态投入工作,校团委、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贴心准备了早餐、暖贴及饮用水等物资。点滴关怀汇聚成暖流,为志愿者们注入满满能量,让他们带着温暖与干劲,精神抖擞地奔赴各自岗位。

坚守:数博舞台上的青春接力
盛会背后,是志愿者们默默的坚守与温暖的守护。在安检口,他们耐心引导,保障入场秩序井然;在闸机处,他们微笑服务,高效核验,确保观众快速通行;在错综复杂的路线中,他们化身“活地图”,为每一位问询者提供清晰指引。
尽管清晨寒风扑面,尽管午间需长时间站立与奔走,志愿者们的服务热情始终不减。那一抹统一的“志愿蓝”,始终活跃在会场各处,成为最坚定而温暖的存在。他们的声音因反复解答而沙哑,双腿因持续行走而酸胀,但脸上的微笑始终灿烂如初,以专业和真诚诠释着地大学子的青春担当。

心声:汗水浇灌青春成长
盛会落幕,但温暖的回忆与成长的收获已深深烙印在每位志愿者的心中。让我们聆听其中五位同学的服务心得:
校青协网宣部部长、经济学院本科生陈祥松:这次经历让我对价值有了新的定义。它不在于岗位是否瞩目,而在于用专业与耐心成为庞大系统里一颗可靠的螺丝钉。当我的每一次指引、每一次解答都能切实地帮助到他人,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志愿者的使命和幸福感。
校团委实践部学生副部长、土地科学与空间规划学院研究生孟川洲:作为东入口闸机验票组的组长,我面临的不仅是验票的准确与快速,更是如何协调组员,在早高峰人流量最大的情况下,确保通道畅通无阻。我们实践了“动态轮岗补位”法,在保持微笑服务的同时,效率提升了近30%。看到团队又快又专业地完成工作任务,我内心无比自豪。
校研究生会成员、管理学院研究生林宇轩:当课堂上的语言技能在数博会这样的国际平台上转化为沟通的桥梁,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这不仅是语言的运用,更是视野的开阔与身份的转变——我们从学习者成长为文化的传递者与故事的讲述者。这份经历让我坚信,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手握一把开启世界、连接未来的钥匙,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校研究生会成员、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武天豪: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在奉献中寻找内在的驱动力。身体的疲惫是客观的,但精神的富足却能战胜一切。当被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当参会者的微笑成为最好的回馈,坚守就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姿态。这次服务锤炼了我的意志品质,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这种精神力量将支撑我面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校团委学生副书记、经济学院研究生张朝阳:置身于数字经济浪潮的最前沿,我亲眼见证了抽象的经济模型如何驱动着鲜活的产业变革,对“数字经济”的理解从概念层面下沉到了应用肌理。这种宏观的、现场的感知,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维度和行业视野。它像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我当下的学习方向,更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激励我未来要成为这股浪潮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这场盛会已然落幕,但地大学子展现的青春力量仍在激荡。他们在数字浪潮中踏浪前行,用专业服务彰显新时代青年的智慧与温度,用实干精神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这份宝贵的经历,必将化作他们人生道路上不竭的动力,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