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建党纪念日当天,艺术学院“沂 ”脉相承,“艺”笔绘红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着对革命老区的崇敬与用艺术服务乡村的热忱,奔赴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革命老区,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以艺术创作为桥梁,深度融入老区生活,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留下了青春足迹。
团队将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作为核心实践基地。这里是沂蒙红嫂精神的发源地,留存着23处革命遗址,“沂蒙母亲”王换于、“红嫂原型”明德英等英雄的事迹在此代代相传。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调研,聆听红嫂后人的回忆,搜集历史影像资料和老物件,感受烽火岁月的军民鱼水情。随后,他们用炭笔素描和丙烯绘画,创作了《沂蒙红嫂纪念馆》等主题作品,这些画作生动再现红嫂事迹,将抽象革命精神转化为可视艺术形象,悬挂于村史馆或村民活动室,成为当地红色教育的新载体。

团队成员根据红嫂纪念馆创作画作

图为“沂蒙红嫂纪念馆绘画创作作品”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团队策划了“红色家书·笔尖传承”主题创作活动。他们选取《俺也要为前线出力》等饱含家国情怀的书信片段,现场用油笔速写,展现红嫂支前拥军、无私奉献的坚毅形象。
创新之处在于,作品旁设有二维码,参观者扫码可聆听团队录制的“沂蒙红
嫂生平事迹”音频,让红嫂话语穿越时空,这种“历史文本+视觉艺术+声音叙事”的结合,增强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传播力。此外,团队发挥设计专长,提取当地特色与红色文化符号,制作明信片、书签、徽章等文创产品,在景区设“红色印记”打卡点,让游客在集章中沉浸体验红色文化,这些文创也带动了当地旅游消费。

《俺也要为前线出力》图画+红嫂生平讲解二维码

团队成员与红嫂明德英雕像合影
团队成员在创作心得中写道,勾勒红嫂形象时仿佛触摸到了那份坚韧,他们希望用当代青年熟悉的艺术语言解码沂蒙精神,让同龄人理解其蕴含的忠诚、奉献、坚韧与担当。实践期间,团队还探访了“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对村内抗战时期的大刀、土枪等文物写生记录,寻访老兵或亲历者后人进行口述史采集,围绕渊子崖保卫战完成抗战主题绘画及相关文创,以此缅怀历史,致敬先烈。
此次沂蒙之行,是学子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生动实践。他们以艺术为笔、红色沃土为纸,激活了老区的红色基因。通过艺术创作与创新传播,让红色历史焕发新生,探索出“红色文化传承+艺术创新表达+乡村产业赋能”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为老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未来,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将深化“艺术+红色 ”实践育人模式,引导更多学子走进红色热土,用画笔和设计让革命记忆与红色精神永续传承,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中描绘青春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