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科学与空间规划学院坚持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组建15支暑期“三下乡”重点实践团队,百余名师生深入河北、湖北等10余个地区开展社会调研与服务,团队扎实调研、服务基层的行动,被新华网、中国网、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收到地方政府、团组织等感谢信多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众多学子更以个人分散实践的形式立足家乡、自主对接岗位。师生们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教育服务等领域积极作为,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诠释担当,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乡村振兴风采:扎根乡土沃野,绘就振兴新篇
“乡土规梦”实践团连续三年深耕石家庄市井陉县,系统摸清44个传统村落的用地复合情况,完成《杨庄村村庄规划》,成果获新华网、中国网等权威媒体报道,发表学术论文4篇,收到地方政府感谢信3封,以专业规划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荆’彩童年,‘纬’来可期”实践团奔赴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孙家湾村,依托地理遥感与红色文化优势,开展“地理科学启蒙”“红色故事讲堂”“传统技艺体验”三大板块支教活动,激发山区孩子的学科兴趣与家国情怀。活动获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媒体关注,并收到共青团保康县委的感谢信,充分肯定了团队在服务基层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突出贡献,让青春力量扎根基层教育一线。




“星火燎原”实践团聚焦地方石雕产业传承与发展,深入调研文德乡等地,通过线上宣传平台助力非遗技艺推广,展现出文化赋能乡村的鲜活力量,让专业理论真正“落地生根”。


科技创新风采:聚焦前沿探索,智创未来动能
“一定游乐”实践团队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交通”主题,深入定州市开展调研,精准诊断“快进难、慢游差”等痛点,提出“智慧平台+P+R换乘枢纽+路网升级”系统方案。成果获地方政府采纳,为中小城市文旅融合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方案”。


“南水北调”受水区调研团队走访保定多地,全面分析用水结构变迁与供水风险,并创新开展“节水科普进校园”活动,以“小手拉大手”带动社区节水行动。校地协作既锻炼了学生能力,也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绿色发展风采: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生态保护
“滹沱印记”实践团以“生态-民生”共融为切入点,采用“全流域提取局部”研究方法,发现生态治理实现了“环境改善与经济增收”双赢,并提出优化建议,让青年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的民生意义。


“粮安基石”实践团运用遥感与实地调研结合,揭示“经济收益差异、土地流转不畅、政策执行偏差、种植意愿下降”四大驱动因素,采集卫星影像样本,为深度学习提取“非粮化”信息奠定基础,助力粮食安全与基层治理。


“水岸共治·人河共生”团队深入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调研滹沱河生态修复对沿岸社区的综合影响,收集居民在生态、设施、就业、文化等方面的反馈为“河流-社区”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社会服务风采:心系基层冷暖,彰显青春关怀
“乡遇”实践团聚焦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深入邯郸市肥乡区村落走访、发放问卷,摸清“课后陪伴缺失”“健康照护不足”等现实问题,并开展互动关怀与志愿服务。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基层服务需要长效机制,青春担当更要落实在点滴行动中。

与此同时,“策梦同行”实践团队聚焦新高考改革,走进张家口市开展调研,围绕高中生选科与志愿填报的困惑与需求进行问卷和访谈,力求为教育决策与学生成长提供有益参考。


除团队实践外,学院还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开展分散实践。学生们在家乡的岗位中书写成长故事:有人为社区绘制CAD平面图,有人投身服务中心为群众耐心解答事务,有人用专业知识普及环保理念……点滴行动汇聚成青春星河,在多元实践中熠熠生辉。
土地科学与空间规划学院学子用脚步证明:青春的价值,在于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于把“小我”融入“大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引导更多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在服务国家需求、助力社会发展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