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大 邮箱 English
  • 学院资讯

    “匠心铸城”夯专业 防灾减灾守平安——从地震丰碑到科学前沿的三下乡红色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24   资料来源: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    编辑:王文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冀地青岩”社会实践小分队赴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开展了以“探寻地质印记,传承抗震精神”为主题的“地质红·专业蓝”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先后实地考察邢台地震纪念碑、马栏村“第一井”及河北红山国家野外观测站,形成了“历史—民生—科技”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路线,以实际行动彰显地质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第一站·邢台地震纪念碑

    8月17日,“冀地青岩”小分队首站抵达邢台地震纪念碑。这座庄严矗立的纪念碑,不仅是邢台大地震的重要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象征。碑文清晰记载了1966年3月8日与22日两次强震带来的巨大灾难,也铭刻了全国人民紧急驰援、共度难关的感人历史。

    团队成员肃立碑前,通过仔细观看记录灾情与救援的浮雕和文字,深刻体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结合专业背景,队员们现场开展地震地质成因和灾后地质变化的小型研讨,增强了将历史教训转化为防灾共识的意识。

    第二站·马栏村“第一井”

    8月18日,团队走进隆尧县马栏村,考察了震后由村民手工开凿的“第一井”。该井曾发挥超出日常生活的作用——地震工作者通过监测井水动态成功预测余震,使其成为我国早期地震监测和预测的重要实证。

    团队在现场结合水文地质与地震地质知识,开展民井功能转型与地震前兆监测的专题讨论,深化了对群众智慧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理解,也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工作服务民生的重要使命。

    第三站·红山国家野外观测站

    8月19日,团队来到河北红山国家野外观测站,全面了解了现代地震监测预警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沿技术。河北红山国家野外观测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地震台。

    观测站科研人员为我们介绍,观测站的基本任务就是取得连续、完整、可靠的观测资料。作为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各种仪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为相关部门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每日检查仪器、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等每一项工作都不能懈怠,在这里,没有节假日,只有轮班倒休,即使是春节这样的节日对于他们也是一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着那份寂寞和认真做着单调而有意义的工作。

    观测站还配备了具备AR功能的地震科普互动终端,团队利用这一平台,模拟不同场景下的应急避险过程,进一步掌握公众防灾教育的新形态。队员们结合三日来的实地见学,与科研人员围绕“地震预警技术”“多参数地质环境监测”等主题开展交流,并提出将传统地质经验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青年思考和建议,充分展现了地质学子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在探索中贡献专业力量的担当。

    凝聚青春力量,践行地质使命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冀地青岩”小分队不仅完成了一次跨越历史与科技的地质研学,更在实地考察和互动教学中深化了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理解。团队全程通过新媒体平台记录和传播活动内容,撰写实践日记、拍摄科普视频、绘制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册,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弘扬抗震精神、传播地质科学。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坚定专业信念,继续投身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公共安全事业中,为实现防灾减灾、守护美好家园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本次团队实践以深化地质灾害认知、传承抗震红色精神、感知地震科技力量为宗旨,旨在引导团队成员从中汲取力量,明确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大道601号

    邮编:052161

    电话:0311-87208114

    版权所有  © 河北地质大学 Copyright@2016,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500265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