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专业实践、传承红色地质精神,艺术学院于10月23日下午在青年活动中心成功举办“大地脊梁・烽火中的地质丰碑”——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结课汇报。本次活动既是专业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落实“课程思政”、推进“一院一品”党建品牌的重要实践,并获校内外多方支持。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林琳、院长赵志策、传媒系负责人史殿元及任课教师全程参与,与师生共同见证专业成长。博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洁等媒体人士,校团委、图书馆、党委宣传部、法政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受邀观看演出。
本次结课汇报以“抗战时期地质工作者的贡献与精神传承”为主线,设“梦碎”“薪火”“必胜”“追光”四个篇章,融合专业培养与红色文化。汇报打破单一表演形式,结合旁白、情景剧、朗诵、舞蹈与合唱等多元艺术手段,依托专业舞台设备,营造沉浸式视听体验,生动展现地质学家的担当精神。
第一篇章“梦碎”围绕丁文江在谭家山勘探殉职的事迹,通过情景剧《未竟坐标》与书信朗诵《地质书简》,再现地质学者为国探矿、不畏牺牲的感人壮举,传递出深厚家国情怀。

第二篇章 “薪火” 围绕李四光 “地壳扭动” 理论、黄汲清 “陆相生油” 学说,以情景剧《破局开新》与情景朗诵《荒原油脉》,展现地质理论在抗战时期的实践价值,凸显科学报国的精神内核。

第三篇章 “必胜” 以军民协作开展 “地质战” 为主线,通过情景剧《红土铮骨》、舞蹈《烽火利刃》与情景朗诵《足迹星火》,呈现军民一心的伟大力量,彰显地质知识在战时的实用价值。

第四篇章 “追光” 通过三代地质学者的独白与集体宣誓,传递 “地质报国” 精神的代代传承,汇报在全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中推向高潮,爱国情感与专业情怀在歌声中深度交融。

本次汇报历时两个月,由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剧本创作、台词打磨与舞台调度。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策划、表达与舞台把控能力,更通过演绎红色地质故事,深刻领会“艰苦奋斗、报国为民”的地质精神。活动紧扣学校“红耀双地”党建品牌,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地质文化传承的融合。
作为学院“一院一品”党建品牌的重要成果,此次汇报既是专业推进“三全育人”的创新实践,也为学校“党建+专业”育人生态注入青春活力。今后,学院将继续以专业实践和红色文化为引领,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助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更优素养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