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红耀双地”党建品牌,管理学院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机制,精心组建“探秘嶂石岩”实践小队。该小队怀揣着服务国家战略的青春热忱,肩负“服务乡村振兴”使命,于7月5日深入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执行暑期“三下乡”任务,围绕“砂岩地貌景观价值挖掘与旅游路线创新设计”课题开展了一场以专业实践赋能地质奇观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探索。此次活动紧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以高校智力资源赋能地质公园提档升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

筑牢实践根基与方向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启动以来,管理学院便将思想引领摆在首位。不仅强化理论武装与价值引领,深入学习领会关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化“红耀双地”党建品牌的内涵,同时严明纪律作风保障,将作风建设融入社会实践各环节。队员们轻车简从、深入基层、务实调研,以严谨的态度、朴素的作风,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良好风貌。在学校团委的引领、学院党委及团委的鞭策下,团队明确了“以专业服务地方,以实践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向,认真规划调研重点,在赞皇团委的帮助下,协调与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的对接工作,确保实践活动紧扣“红耀双地”内涵。实践过程中,强调在调研中要坚守安全底线,更要以红色精神为动力,深入挖掘嶂石岩的地质价值与文化内涵,让实践成果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
专业赋能:智研砂岩地貌价值,创新设计文旅路径
本次实践的核心任务,是充分发挥管理学科的专业优势,为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践小队紧扣“砂岩地貌景观价值深度挖掘与旅游路线创新设计”这一核心课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实地工作:
深度调研,资源梳理:实践队先后深入九女峰、圆通寺、纸糊套等核心区域开展系统调研。在九女峰,队员们实地考察岩石与山体结构,亲身感受太行山“空中走廊”一米崖的惊险,见证世界最大单体溶洞石柱“擎天柱”的地质奇观,通过影像记录留存珍贵资料。


探索潜力,价值挖掘:针对未充分彰显独特价值的地貌,以及调研过程游客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团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与工作人员深入座谈,围绕景观展示优化、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探讨具体方案,力求让这些地质奇观的价值被更多人知晓。


路径创新,智慧献策: 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和游客体验反馈,小队成员群策群力,发挥创新思维,初步设计出多条融合地质科普、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元素的差异化、主题化旅游新路线。同时,就提升游客服务设施、优化营销推广策略、加强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初步建议方案,旨在将“地质奇观”的资源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动能。


知行合一:青春力量注活水,校地协同促振兴
此次“探秘嶂石岩”实践,是管理学院在“三全育人”上的又一次成功案例。一方面,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 队员们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真实场景,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服务乡村,其提出的思路和建议聚焦实际问题,力求务实管用,展现了高校青年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使命担当,为嶂石岩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活水。另一方面,探索长效合作新机制: 实践不仅是短期调研,更是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的契机。管理学院团队此行积极与当地管理部门、文旅企业进行对接沟通,后续将持续跟进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并重点探索校企合作等可持续合作模式,力争将社会实践的短期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为赞皇县乃至石家庄市的乡村振兴贡献持久的高校智慧和力量。
此次走进嶂石岩的实践之旅,是青春与地质奇观的对话,是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的碰撞,更是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广阔舞台上,以思想之光引领方向,以专业之能赋能发展,书写新时代青春华章的生动写照。后续,团队将持续跟进建议落地,探索更多服务地方发展的模式,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