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大 邮箱 English
    山海榜样

    【智汇双地 党外同行】九三学社罗建美 ——躬耕大地廿载路,情汇水土印燕川

    发布时间:2025-07-04   资料来源:党委统战部    编辑:王文茜     

    在河北地质大学的讲台与广袤的华北平原之间,九三学社社员,罗建美教授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一名地学工作者服务地方发展的赤诚。作为地学人,她将专业智慧融入区域发展命脉,在燕赵大地上刻下了深刻的学术印记。

    三尺讲台之上,她带领学生穿梭于秦皇岛、临城、宣化的城乡之间,完成三十余次野外实习,将城市地理学、城乡生态规划的种子深植于年轻一代心中。为了新建实习基地,她曾将不足一岁的幼子送回老家,主动承担课程体系修订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任务,跑遍农业局、土地局等10多个部门,深入板材厂、污水处理厂等产业一线,历时一个月完成临城野外实习路线规划。面对荆棘丛生的山路与深渊险境,她以“女子本弱,为师则刚”的信念,为学生们踏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实习路线。作为省级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她创新提出“阶梯跃迁式”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从课本知识到进阶城乡调查,再到“双碳”战略研究。在河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与课程思政等竞赛中获省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多项竞赛与科研,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她从深夜备课的灯光到险峻野外的足迹,从课堂的理论传授到政府采纳的政策建言,以科研的深度与教学的广度,在燕赵大地上默默刻画着一位地学教育者与科研工作者的坚韧身影——她的每一步丈量,都向着大地深处扎根;每一分热忱,都为地方未来蓄力。

    罗建美教授的科研之路,是一条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之路。她敏锐聚焦京津冀地下水超采这一重大区域生态困境,十年磨一剑,足迹遍及京津、河北、河南、新疆、西藏等省区,广泛调研农户,与水务部门开展十几次座谈,结合遥感技术与作物模型等在“水粮协调”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形成“推动农业政策调整、降低种植强度”“稳定粮食生产目标,优化适水种植结构”等四项核心建议,被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采纳应用,被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列为重点民生调研任务,为破解华北“水困”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更可贵的是,其关于华北地下水治理的宝贵经验,不仅作为全球典型案例被瑞士发展署推广,更远播纳米比亚国际交流现场,为世界同类地区提供“中国智慧”。这些成果最终凝聚为202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罗建美教授积极将科研洞见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切实推力,生动体现了党外优秀知识分子以专业所长服务国计民生的责任担当,成为地方高校科研力量精准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彰显了党外知识分子以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在教书育人前线,罗教授展现出九三学社人士的薪火相传精神。她是学校教师发展者主要成员,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多次面向新入职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经验交流讲座与教学技能培训工作坊活动;同时,也是学院教学技能培训教师,在学院内部多次进行教学、科研的经验分享会,帮助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提升教学技能。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罗建美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建设。指导学生科研立项成果,获得省级规划部门采纳,支撑政府决策。在各类专家咨询会议上提出的专业建议,为地方发展注入科学动能。通过石家庄日报、自媒体、学习平台等传播专业知识,阅读量超过13万次,将人地和谐理念播撒向社会,践行着民主党派成员服务社会的职责。

    从太行山麓的实习基地到国际学术舞台,从三尺讲台到政府决策咨询,罗建美以民主党派成员的赤诚之心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在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交汇点上,书写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正如她所言:“教育是播种,科研是耕耘,而服务地方发展则是收获希望的田野。”这条路上,她将继续以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浇灌未来。

    城市地理学讲课现场

    秦皇岛野外地学认知实习现场

    教学创新大赛获奖

    课程思政大赛获奖

    新疆农民种植情况与收入调研

    新型经营主体种植情况与成本收益情况调研

    水利部门座谈

    西藏调研现场

    纳米比亚报告现场

    新疆科考

    教学培训

    新生入学教师代表讲话

    教学技能培训实践

    访企拓岗

    野外实习现场

    文化街区调研合影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大道601号

    邮编:052161

    电话:0311-87208114

    版权所有  © 河北地质大学 Copyright@2016,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500265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0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