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口阳原县的黄土地上,缺水的印记深深镌刻在每一寸土地——村民往返数里挑水的身影、蜷曲枯黄的玉米苗、深深扎根的老槐树,都在诉说着对“甘泉”的渴望。带着这份共情,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基岩甘泉红色寻心”实践小分队于7月踏上了这片土地,用专业之力破解饮水难题,以红色精神淬炼青春初心。

从理论到田野:让地质知识解锁“水之困”
抵达东王家窑村后,实践队迅速投入战斗。村委会的动员会上,驻村教师与村支书细数缺水之痛:“没井时靠天吃饭,有井了仍愁水量,种地浇不上、养殖供水不足,水成了发展的‘紧箍咒’。”
王辉书记饱含深情地说:“大学生要把小我融入大我,让专业知识接上地气!”毕攀老师则化身“地质解码人”,将黄土层、玄武岩等课本名词转化为生动的“地下水图谱”:“这里的基岩藏着亿万年的水密码,找到它,就能撬开困局!”
队员们带着“密码本”钻进田野,在王家窑村书记的指引下,查看了村附近地层出露岩性,研判了地层延展方向;在仔细询问水井基本信息、涌水量等基本信息后,依据地下水位变化及井的空间分布,推断出了该区玄武岩富水地区及含水带延伸方向,为村内找水打井提出了解决方案——课本知识在黄土地上“活”了过来,成为找水的“指南针”。

双轨并行:考古溯源中筑牢红色初心
实践队的足迹延伸至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这里,队员们读懂了“水与文明”的千年羁绊:泥河湾古湖曾是古人类的生命之源,充足的水源滋养了丰富的动植物,更孕育了早期人类的生存智慧——他们选择近水、平坦、视野开阔的区域定居,用湖滨的燧石制作工具,在与水环境的共生中繁衍发展。“古人类对水的依赖,与今天乡村对水的渴望,何其相似!”队员们感慨,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找水”的意义更添厚重。
从远古走向近代,朝阳堡红色教育基地的松柏肃穆无言。王辉书记讲述的朝阳堡战斗故事,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更显震撼。红色党建室里,战斗文物、泛黄照片、指战员手稿静静陈列,每一件都在诉说“不屈”与“担当”。“先烈用热血守护家园,我们该用什么回应时代?”这场红色洗礼,让“初心”二字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像先辈一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需求。

乡野间的约定:让甘泉滋润振兴之路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辛堡乡乡政府。实践小队与辛堡乡书记共同梳理了当地缺水的具体情况:农业灌溉用水不足导致作物减产,居民生活用水紧张限制了养殖规模扩张,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瓶颈。双方就此制定初步合作方案:实践团队将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开展系统性找水勘探;乡政府负责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后续打井工程落地实施。

从东王家窑村的基岩探水,到泥河湾的文明溯源,再到朝阳堡的精神洗礼,河北地质大学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回应需求。正如“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所倡导的,他们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让青春在解决 “急难愁盼”中绽放光芒。
展望未来,当新井的清水喷涌而出,浇灌出金黄的庄稼,孩子们在井边嬉闹时,人们会想起这群年轻的地大学子——他们曾在烈日下记录数据,在暮色里分析岩层,用“甘泉”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